双相情感障碍俗称躁郁症,既有躁狂发作,又有抑郁发作,抑郁发作时,表现为持续性的情绪低落,动力缺乏,活动减少等,躁狂发作时,症状则和抑郁症状完全相反,比如表现为情绪高涨,自我感觉超好,睡眠减少,活动增加,富有情绪感染力,还可能出现暴力行为,毁物伤人等行为。
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中将双相情感障碍分为5大类别:
1,双相I型障碍 至少1次躁狂发作
2,双向II型障碍 至少出现1次轻躁和1次重性抑郁发作
3,环性心境障碍 会有多次发作的轻躁狂症状,和多次发作的抑郁症状,症状期间严重程度,广泛性或持续时间不足以符合躁狂发作或重性抑郁发作的完整标准
4,双相及相关障碍 物质或药物所致的双相及相关障碍的表现为高涨,异常欣快或易激动,会伴或不伴在物质中毒或戒断期间,出现抑郁情绪。
5,其他特定的双相及相关障碍的典型症状所引起在社交、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均有显著损害,但症状严重度不足以符合上述任何疾病的完整标准。
发病病因:经过大量研究资料提示,遗传因素,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都对其发生有明显影响。
1,遗传因素:是最为主要的危险因素,而且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。群体遗传学研究提示,双相情感障碍属于多因素遗传病。遗传高达85%。
2,生物因素
3,神经递质:患者打发病,可能与中枢神经递质功能异常有关。与双相情感障碍相关的神经递质,包括去甲肾上腺素,5-羟色胺、谷氨酸、γ-氨基丁酸、神经肽,多巴胺、乙酰胆碱。
4,神经内分泌: 患者内分泌系统改变,与双相情感障碍发病有关,这种改变主要涉及三条内分泌轴,包括下丘脑-垂体-肾上腺轴、下丘脑-垂体-甲状腺轴及下丘脑-垂体-生长素轴的改变。医学界尚不清楚具体机制,推测可能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。
5,生物节律:生物节律紊乱,也是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机制之一。
6,心理社会因素:负性生活事件会增加双相抑郁发作,而某些类型的负性及正性生活事件,则会增加双相躁狂发作。
7,诱发因素:应激事件、睡眠少、经济情况变化、与亲人吵架、季节变化等可能会诱发双相情感障碍的发作。
8,发作季节:部分双相情感障碍发作,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,即初冬(10~11月)为抑郁发作,夏季(5~7月)出现躁狂发作。女性较男性更可能具有季节性发作的特征。